“创造太阳”的年轻人:为非洲石油教育培训做贡献

  • “创造太阳”的年轻人:为非洲石油教育培训做贡献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IT资讯

  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布戈洛比工业园区,一栋红白相间的二层楼非常醒目。这座由仓库改造的大楼完工后,将成为“创造太阳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创造太阳”)在乌的首个技能培训基地。

  “创造太阳”今年2月在乌注册,由4名“90后”中国石油大学学生投资创办。不少人最初觉得,这些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非洲筹建培训学校的想法太疯狂。

  然而短短10个多月里,技能培训基地从构想、论证到图纸设计,从场地选择到招标建设,一个现代化培训基地初现雏形。

  这群年轻人,在不断质疑和欣赏中,用行动让梦想更近。

  [通力协作]

  何宽,1993年出生于塔河油田。凭着在英国约克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计算机、建筑的知识,在项目前期负责培训基地的设计和工程建设。

  “这边是培训教室,那边是实训厂房,旁边是宿舍、食堂生活区,建成后一年可接待两三千人的培训,”何宽一边指着工地,一边说,“经过烟建集团几个月施工,培训基地外观终于有眉目了!”

  “再过两周,室外场地平整、路面铺设、排水管道施工即可完成,外墙装饰安装也将到位。如果进展顺利,技能培训基地预计明年2月完工,3月可正式开课。”何宽说。

  在建设培训基地的同时,其他业务也在马不停蹄推进中。市场开发、政府支持、课程师资准备、融资联系……马博、宫智武、郑晓晨3人分工明确,通力协作,凭着不寻常的韧劲,一步步扎实推动项目前行。

  11月20日,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亲自接见了“创造太阳”项目团队。他认为,能源培训对乌干达人非常有意义,将全方位支持培训中心发展,包括减免税费和电费、免费划拨土地、颁发培训资质执照等。

  截至目前,“创造太阳”已与乌干达当地六成以上服务企业和周边国家部分中资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就人才培训达成合作意向。此外,“创造太阳”还与乌干达教育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初步达成协议,三方共建东非石油技能培训中心。

  [收获成长]

  宫智武,1991年出生,目前任培训主管,被称作项目的“脑芯片”,主要负责培训软件建设,包括培训资质、师资储备、课程准备等。“培训中心正积极争取多项国际认证,在全球招募讲师和合作伙伴。”宫智武告诉记者。

  宫智武介绍说,刚来非洲时,也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考察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市场后,发现这几个东非国家并没有想象中“恐怖”。“这里气候宜人,吃住条件不错,而且乌干达已探明原油地质储量丰富、进入开发实施阶段,所以就决定留下来。”

  宫智武说,团队大部分人都是石油专业出身,而乌干达石油开发需要专业人才。他们期待借助专业技术优势,依托培训平台,为乌干达乃至整个非洲石油教育培训做贡献。“我们每培养一个人,就能帮助他们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想想就很幸福。”

  宫智武说,“创造太阳”还计划为个人提供技能培训,考虑为个人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并推荐成绩优秀者就业,真正体现“在乌为乌”的公司理念。

  随着团队多种形式的宣传,“创造太阳”在当地知名度越来越大。今年10月,乌干达维多利亚机械公司主动联系“创造太阳”寻求合作,要求升级整个生产体系,包括安全咨询和技工培训等。目前项目基本谈妥,将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

  [前行不止]

  马博,1993年出生,作为团队在乌干达的“掌舵者”,他每天忙得像陀螺,午夜后才能休息是常事。

  “在这里,经常遇上警察和宪兵拦车、检查各种证件、找各式借口‘罚款’……有一次索钱的理由居然是‘你们讲话太多’!”马博自嘲。

  “虽然创业比较艰辛,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年轻人就是比较喜欢冒险和挑战,我们享受这个过程。”他说。

  负责市场开发的郑晓晨说,最初做市场时他们走了许多弯路,按照“求快”思维推进项目,但当地人因文化差异,并不配合。后来,团队转变思路,多从当地人角度思考,逐渐与政府官员和相关部门建立良好沟通渠道,摸清了市场行情。

  “‘创造太阳’取名自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南门的一尊雕像。不是自我吹嘘,这是年轻人应有的态度——做个创造太阳的人!”马博说,“我们团队追求的正是它的寓意:‘运用知识能源开发物质能源,创造出一个新太阳’。”

  “创造太阳”团队里不仅有“90后”,还有国家“千人计划”外籍石油工程专家、40年工作经验的财务总监、近20年培训经验的校长、10余年实操培训技术经验的专家,还有在非洲打拼多年、熟悉当地法规商务的华商……因为共同的创业梦想,他们不分年龄辈分,扎根非洲,挥洒汗水。

  创造太阳,前行不止。(张改萍)(新华社专特稿)

weinxin
微信
扫一扫